飞霞风景名胜区位于广东省清远市东23公里,南距广州40公里,是广东首批风景名胜区,“广东八大名山之一”。飞霞山于道教中地位尊崇,位列道家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十九福地,也是岭南第一福地,最早名为轩辕黄帝二子禺和阳取名大禺山、二禺山和禺阳峡,历用过浈女、浈山、浈峡、中宿山、中宿峡、清远山、清远峡等名,现今皆称飞霞山。
飞霞山以古、奇、美独具风格自然风光驰名遐迩,除七十二奇峰、清澈峡江外,还有飞霞古洞、藏霞古洞、锦霞禅院等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,峡江沿岸分布着的犀牛潭、凝碧湾、东坡钓矶、白沙洲及帝子读书岩、达摩谈经石、归猿洞、和光洞等,有“风光誉南国,古迹遍峡山”美誉。
飞霞山是岭南与中原沟通的交通要道,历史悠久,文化富集,是清远乃至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,形成了宗教文化为主流,汇集福地、摩岩石刻、名人诗赋等众多文化元素,如唐代的韩愈、张九龄、司马承祯、宋之问,宋代苏轼、杨万里,明代的海瑞、汤显祖、屈大均,清代的袁枚、朱汝珍,民国的黎元洪等,均慕名到此游览,留下了不少诗赋与墨宝,素有“飞峡山里藏千景,历朝诗赋满山中”之说。
三教合一 寻福地古韵
飞霞山是道教第十九福地,宗教文化包容性强,区域内有佛教寺院飞来寺、紫竹林,道教洞观飞霞古洞、藏霞古洞、和锦霞禅院,其中飞霞古洞建筑群集“三教合一”思想之大成,成为岭南地区宗教建筑艺术中“三教合一”的典型现象。飞霞古洞内奉祀有儒、释、道三教祖师及诸位仙佛,建筑共分为四进六层,建筑面积达25000多平方米,有200多间厅、堂、客房,在岭南清代古建规模首屈一指,素有“小布达拉宫”之称。
飞霞古洞所在山谷每逢雨后霞气升腾,慢慢飘至幽谷之中,相传飞霞古洞创建人麦长天看此景与唐代诗人王勃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颇似,故谓飞霞。与飞霞洞相匹配的礼耕书屋始建于1921年,修缮前内部建筑破败,如今已打造成为集文创、轻餐饮和休闲于一体的综合休闲场所,设“轻食之厨”“茶香书韵”“观山赏景”等休闲空间,并引入具有文化内涵的非遗活动项目。
徒步溯溪 探幽谷密林
飞霞山地处滨江山林、湖光山色,植物景观多为自然风姿优美和文化内涵丰富的树木。为保护飞霞山生态,最早在清同治二年(1863年)时任县令出具告示碑,明确严禁伐木,后清宣统、民国时期各有官方告示,历代告示碑刻仍保留在飞霞山中。
飞霞山内物种繁多,飞霞风景区共有12个品种,20颗古树名木,年代最久远的为藏霞古洞门口已三百多年的中华锥,也有目前清远市区发现的最大最老的白玉兰树。
骑行峡江 览山川秀丽
自古文人墨客不吝赞颂飞霞山,沈佺期以“骚客吟无尽,良工画想难”叹其风光,宋之问以“雨色摇丹嶂,泉声聒翠微”绘其诗意,苏东坡以“天开清远峡,地转凝碧湾”颂其壮阔。飞来寺到飞霞的峡山古栈道已拓宽为沿江栈道,可乘坐电瓶车、步行或骑行等方式饱览北江峡江风光。
以文赋旅 扬非遗文化
飞霞山从悠悠岁月中走来,以文塑旅,以旅彰文,文旅相融,相得益彰。飞霞风景名胜区是清远市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实践基地,每年举办花朝节等非遗文化活动,汉服打卡、编钟古乐表演等更添中华文化的艺术魅力。